建盏作为宋代茶器,一直以其自然生成的丰富釉色为人们所称道。从1979年国家组织对建盏工艺进行恢复至今,人们在建盏的工艺研究之路上已经走过了将近40年,在最近的几年中,建盏中的乌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规律都被建盏工艺师们普遍认知和把握。建盏工艺里的谜团基本就落在曜变上,彩光又是曜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建盏釉面的彩光现象,笼统来说,是在一定光线条件下,建盏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时呈现出多彩的光泽。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烧制而成,并非人为加彩,或者是釉面经历数百年后形成氧化膜而产生的蛤蜊光。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在宋代的文字记载中,对建盏釉色所做的描绘并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条达”,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蔡襄的“兔毫紫瓯”,晁补之的“鹧鸪金盏”等等,都表明了建盏釉面带有或银或金或紫的色泽,却很少有直接描绘建盏带有彩光的词句。明末清初诗人曹溶写过《兔毫盏歌报陈若水》,诗中有一句“建安黑窑天下奇,土质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见的建盏光彩奇异,堪比晶莹剔透、流云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见彩光釉面的建盏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视。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建盏釉面中登峰造极的要数曜变,日本著名的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书中曾给出曜变的释义:“建窑所烧,在挂有浓厚黑釉的盏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为曜变……‘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显求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对曜变天目的定义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变乃色彩变异之意,两字合成一词,则曜变天目可以定义为具有光色(无固定颜色)变化的建盏。”从古今中日对于“曜变”的定义来看,彩光现象可视为曜变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古人将建盏彩光的形成原因总结为窑变。在宋代建盏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种,油滴釉面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从形成原理看,与兔毫相同。研究表明,油滴斑纹是铁的氧化物的结晶,当温度继续升高,原本凝结成圆形的结晶往下流动,变成细长的兔毫状。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规律基本可寻,所以不属于窑变,而彩光釉面和曜变数量非常少,生成规律难以把握,可归为窑变。
中国清代有关景德镇窑瓷器业的札记著作《南窑笔记》说:"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这里明确提到窑变产物天然奇色,光怪可爱,这与建盏釉面中彩光现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盏中的彩光现象在古人看来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那么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窑变是特殊条件下釉水发生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应条件下的产物。促成这种特殊的化学反应的原因有很多,从原料上看,建盏所用釉矿、草木灰为水吉当地所产,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就带有不同的颜色,同一元素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生成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建盏中不同化学家的铁离子对呈色有显著影响。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坯体的成分也会影响釉面的斑纹,一般情况下,铁系结晶釉在含铁量高的坯体上效果好。日本现存的三只曜变天目均为铁胎。从加工方法上看,釉料和胎土加工的粗细程度,坯体的湿度和釉水的粘稠度,对是否发生窑变。
也有影响。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生产的斑纹也不一样,釉层过薄结晶较小不清晰,过厚的情况下,结晶埋藏在釉层的深处,无法显示出来,从三只曜变天目来看,止釉线处的釉层稍微厚些,但未凝结成釉泪,厚薄适中。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目前,关于曜变天目中彩光形成的直接原因,普遍认可的是,曜变天目釉面斑点周围的日晕状、向外散射的彩光源于一层极为薄的膜,彩光现象是由薄膜干涉而产生。
建盏釉面的彩光是随着视角和光线的不同而变换的,在普通灯光下,基本无法看到釉面的彩光,需要将彩光建盏置于自然光下,绕着建盏的中轴线缓慢作360度旋转,才可以欣赏到建盏釉面各个部分浮动的多彩光芒。陈显求先生曾记录在日本龙光院近距离鉴赏曜变天目的经历,也讲明欣赏曜变天目上的彩光,需要阳光的照射。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古人将缤纷的色彩归纳为五色,而人类对于五色的流连一直没有改变。彩虹、极光这类自然界的彩光现象都让人们产生美好的向往,宝石也因神秘的光泽和斑斓的色彩被奉为珍宝。曜变天目的珍贵之处也在于黑色的釉面中折射出奇异的彩光,宛如夜空中流动的银河、海面映照的星空。建盏釉面的彩光神秘幽远,仿佛蕴蓄大千世界,具有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
图为范泽锋星月盏建盏
建盏釉面的彩光是建盏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烧制的成果,具有彩光釉面的建盏无论在宋代的建盏中还是现代制作的建盏中都极为少见,是自然天成的珍宝。彩光釉面作为曜变天目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建盏彩光现象的研究,对于建盏工艺难题的突破和建盏美学价值的挖掘都有积极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