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泽锋说紫砂泥天青泥:天青其为猪肝色,一器工之至,观器日久,尚露种种精光颗粒;通转无滞,七巧玲珑之心可妙会,其美自不待言,秀美文气实是难得!
嵇康其为傲士之风骨,侠气凌然!魏晋之下,不容名流隐逸,隐居山阴,推崇非汤武周孔,达能兼善,穷则自得;乱世之中难藏仁义之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七贤之中无一及他!
天青之姿,紫泥之中难掩其精光,阳羡溪头,圆满拙趣,追之,溺之...
(乌泥-范泽锋制·良渚曙光)
天青泥其名何来?
在《中国陶瓷史》(2)上有过“天青瓷”的记录。天青瓷之名起源于“唐末五代”的柴窑。相传,管柴窑的人请示瓷器的命名,世宗挥笔批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天青泥又名乌泥,烧成之后“黯肝色中闪现精光,有天青之美”,也许就是借淡蓝色的“天青瓷”的“天青”来命名其为:“天青泥”。
(清早期 · 乌泥花口五足盆)
以乌泥为胎,细观之下可见黄色砂砾参差其中,质感强烈
《宜兴紫砂》是这样记载天青泥的:“清代嘉道年间曾产一种“天青泥”,黯肝色中闪现蓝光,细腻温润,是历代紫泥中最好的一个品种。天青泥是自然产物之下的奥秘。一般的紫泥烧成后呈红棕色、深赭石色。而天青泥烧成后颗粒效果明显,天青身影,隐约可见。
(清·乌泥四方花盆)
(放大观看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其精光质感的颗粒)
《中国紫砂》一书中曾说明:“紫砂矿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有微细银点闪烁,并隐现浅绿色的斑点,更有天青色的,称为天青泥,只在鼎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徐秀堂著《中国紫砂》第七页)
(上图为《阳羡茗壶系》中对天青泥的记载)
富贵之土,五彩星驰,当然“天青”二字断然不是形容成品的颜色,暗肝色应该占十之八九,其他五种夹层泥虽然也是天青泥,但是量非常少,可以明确一点,天青泥烧出来绝对不是蓝色!只有呈色褐、暗红、青、紫,黄颗粒明显,才是天青泥。
(清早期 · 乌泥菱花盆)
揉乌泥而作,乌泥料颗粒清晰,色质均匀,予人雅致含蓄之感。
在紫泥中,自古以天青为最。
周高起崇尚自然,并为自然的奥妙而倾倒,这可能就是他亲近紫砂的因缘。他在《阳羡茗壶系》中写道“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这不仅是对奇妙自然的感叹,也是他因何被天青泥吸引的脚注——元始构造了层络,经过亿年的演绎变化,才导致了这种奇妙的现象。
(上图为邵大亨制 · 鱼化龙壶)
《宜兴紫砂五百年》一书中记载,天青泥历史上产于丁蜀镇大水潭岩口内,在清末由于矿透水封矿已经绝迹,所以只要是天青泥的壶一定是晚清之前烧制的。杨彭年善制茗壶,擅捏制法,常为陈曼生造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宜兴文史资料》148页对杨彭年的介绍)
胎泥呈浅褐色,颗粒感明显,闪烁一点天青之光
清 · 杨宝年制钟鼓形紫砂大壶(宋芝芹先生藏品)
泥好堪成器,土抟之,水和之,木规之,金琢之,其美成。百代之工,各有心法,遂心养神追。天青之姿,紫泥之中难掩其精光!耳闻目阅,亦润亦滋,精魂所附,为世所知。
(乌泥-范泽锋制·「良渚曙光」)

评论